户外“杀手”--蜱虫

发布日期:2023-10-31  作者:赵梦凡   阅读:次  字体:    保护视力色: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患者男,56岁,自述:发烧第2天去了当地卫生所打了5天吊针,不见好转,又去了当地镇医院打了3天吊针,仍发烧。后来该患者抱着怀疑的态度来到濉溪县医院发热门诊就诊,门诊值班医生询问患者最近是否被虫子咬过?“就这简简单单一句,我就知道我来对地方了”患者自述,“我当时都懵了,你咋知道我被虫子咬了,你看......”原来是“发热伴”。该患者经有效对症治疗后康复出院。

        小虫子可能带来大麻烦。蜱(pí) 又名壁虱、扁虱、草爬子,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节肢动物。通常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、植物上,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,人送外号“夺命蜱虫”,如果不慎被它咬一口,可能小命就呜呼哀哉……
        蜱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传播多种疾病,如果被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的蜱虫叮咬后会引起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”,简称“发热伴”,该病由一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引起,以发热、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,部分患者可因多器官衰竭死亡。
      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媒介是蜱虫,俗称“蜱虫病”,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,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导致人与人之间传播。

一、“发热伴”流行特点
        该病有明显的地区性、季节性特点。发病高峰在4-10月,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的农村地区。目前已在我国的河南、湖北、山东、安徽、辽宁、江苏等省发现病例。
        蜱虫生活在草丛、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,以及动物体表。在户外遛狗、露营、园艺、采茶、耕种或打猎可能会与蜱密切接触。

二、发热伴有哪些临床表现
        该病的潜伏期一般认为是1~2周。急性起病,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,体温多在38℃以上,重者持续高热,可达40℃以上。伴乏力、明显纳差、恶心、呕吐等,部分病例有头痛、肌肉酸痛、腹泻等。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、血小板进行性降低。
        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,但既往有基础疾病、老年患者、出现精神神经症状、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患者预后较差。

三、温馨提示
        一旦出现疑似症状(发热、寒战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全身酸痛等),并且在近期接触过可疑蜱虫等,请尽快前往医院就诊,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相关暴露史;周围有类似病例,自身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。(感染科 赵梦凡)
分享到: